還在相信老派的價值觀?破除9個迷信,社群行銷更成功!

2016年03月 15427

這幾年來,社群媒體對我們的文化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。隨著社群媒體的發展,文化也會跟著有所改變,像是對於新生代來說,行動裝置儼然已成為最主要的溝通工具。

 

當人類行為有所演變,品牌也應該改變社群媒體的策略。一成不變,堅持一個計畫五到十年,可能會對品牌造成負面影響。在這篇文章裡,筆者試著突破一些社群媒體的刻板印象。

 



 

迷信1:人如其食
 

當第一次被問到這個主題時,想到的第一個規定就是: 「不要隨時隨地的發表你正在吃的東西」。8年前,當Twitter開始受到歡迎時,並不流行張貼「我午餐吃了花椰菜」等食物類型的文章,因為在當時這種貼文是乏味又無聊的。
 

但時代變了,在Instagram、Twitter、Facebook上,我發現食物照大部分時間都是最吸引人的動態。我沒有在Swarm或Pinterest等社群媒體上活躍,但我知道那些平台裡裝的都是各種食物,甚至包含了它們的地點、影片以及部落格。跟傳統說法相反,現代的人似乎很在意你的飲食。可以常常拍食物照然後分享故事,尤其是當你從事這個行業或者是住在波特蘭、俄勒岡等的美食天堂之城。

 


迷信2:制定一個社群媒體行銷計劃,並堅持下去
 

還記得以前的MySpace、Ping、Orkut、Friendster、Dig或Ello嗎?你現在是否常用Snapchat、Tumblr、WhatsApp?當某個平台開始不流行了,就會被新平台取代。 這就是時代的轉變!在這個動態的環境下,每天都有許多平台正在發展、失敗、被取代或繼續演變,所以已經使用了一年多的社群媒體行銷計劃,不可能還完全符合當今現況。

 

社群行銷要能適應現況,跟隨社交平台的變化。你有多常重新評估目前的社群媒體行銷計畫、員工準則、管理工具呢? 在Anvil,我們建議季度的策略計畫,其中包含評估現在的平台、工具、戰術以及內容策略。

 


迷性3:在所有的社群媒體上都要有帳戶
 

以前,品牌網站在搜尋結果只會有一筆資料,為了可以掌控剩下的搜尋結果,會建議擁有各種不同社群媒體的帳戶。不過,時代已經改變了。Google在搜尋結果會顯示品牌網站的不同頁面,不必再為了追求網路聲譽而建立許多社交平台的帳戶。同時,使用者也變得更精明,並且對品牌有著更高的需求。所以,深入一個平台、制定目標、找到目標受眾,才是最重要的。不是每個社交平台都是一樣的,要先理解之間的差異,再評估自己的能力和預算,才能決定哪個是最合適的。

 


迷信4:輕忽Snapchat(或其他新興平台),覺得是青少年的「玩具」
 

別太快把正在發展的平台判斷成「青少年的玩具」。還記得第一次聽到Facebook這個名字的時候嗎?那原本是設計給大學生用的,可是看看現在。這些平台最早的使用者一般都會有較多的關注者,而且能夠獲得部分特別功能的權限。若品牌能夠確實的活躍於發展中的平台,那就有機會以低成本的方式開發新市場。

 

 

迷信5:每一週,你必須發「x」篇數的文章
 

有太多的文章和資訊圖表教品牌「該張貼什麼樣子的貼文」、「在什麼時間發布」、「如何與現有資源做連結」。雖然這些文章可以學習他人如何發文,但最重要的是要對貼文做分析、測試,千萬不要為了發文而發文。貼文的內容必須跟觀眾有關,使其感興趣。做評估時,要考量每天、每個星期的趨勢(例如一天當中,在什麼時段發布貼文會得到最多的「讚」?一星期當中,哪一天觀眾最活躍於社交平台?)。

 

除此之外,也要參考及借力於特別的活動與特定主題的新聞、潮流上。雖然發文量會增加,但扣緊時事會獲得觀眾更高的參與度。一開始先遵循基本公式(如一天張貼一篇文章之理論)是沒有問題的,但是別害怕擺脫公式。為了做到最好的成效,要記得經常評估和調整策略。

 

 

迷信6:不要在不同平台上,張貼同樣的貼文
 

老實說,很少會有人時時刻刻地監視社交平台的帳戶及動態。會這樣做的人,應該不會太在乎在不同平台上看到同樣的貼文。雖然所謂的「黃金比例」建議在不同平台上的貼文只能有20%的相識度,但事實是大部分的公司都沒有計畫投入更多的預算,重新為每個社交平台撰寫80%的獨特內容。對於有名望的品牌,會建議以50%的相識度以及50%的獨特內容為底線,然後再測試是否能夠獲得觀眾最熱烈的參與度。

 

 

迷信7:不要重發舊文章
 

當自然觸及人數下降,觀眾看到文章超過一次(如果發布超過一次)的機會不高。這樣的現象在Twitter上是非常正常的,因為貼文發布出去之後,很快地就會淹沒在動態消息裡。重新發布訊息但使用不同的圖片,可以幫助品牌分析什麼才是最有效率的。Guy Kawasaki曾經推薦,在一天內重要文章重發6到8次。但筆者個人的建議是,在Twitter或類似的平台上,最初重發3到4次,然後減少到每周3到4次,最後每個月3到4次即可。但是每個平台的狀況都不一樣,例如在Facebook或LinkedIn,每星期相識的內容只重發兩到三次。
 

 

迷信8:所有發布的貼文都需符合公司政策
 

社群媒體是一個即時平台,其貼文的內容必須要真實不造假。在社群中,很少人會在乎公司法律、人力資源或IT部門所發布無聊的企業訊息。相對的,如果貼文需要公司法律部通過才能發布,就可能無法即時符合時事。雖然為了降低風險,遵循公司政策和程序是必然的,但是也要小心不要失去品牌的風格和貼文與時事的關係。觀眾想要的是真實的品牌、可以參與貼文的話題,而不是一些枯燥的企業訊息。
 

 

迷信9:不需要在意社群媒體觀眾的「參與度」
 

雖然評估社群媒體的投資報酬率會有些困難,但如果能夠好好地管理社群媒體,將對品牌產生重大的影響,關鍵就在於觀眾的「參與度」。有「參與度」的觀眾,就很有可能變成消費者,有助於品牌增加營收。相反的,如果觀眾在社群媒體上有不愉快的經驗,例如忽略或不處理留言,就很有可能會失去潛在客戶。建議把社群媒體監測的工作分配給客服,他們會即時回應客戶、贏得芳心,親切的詢問「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嗎?」
 

打破以上迷信,冒一點險,就有機會在社群媒體上更成功。

 

原文出處:iMedia Connection

Tags: 社群行銷 迷信